姑娘果
郑华
认识一种水果,有时是不经意的,记住一种水果的味道,有时是刻骨铭心的。姑娘果,就是我新近才认识并铭记味道的一种。
有天傍晚下班,路遇一个水果摊,远远就看见摊位摆放着一份小果子,果子外面的包装物像是草纸。近前一看,说真的,我从没见过这种水果,一串串的,是用棉线将那些草纸穿起来的,再一细看,那些包装物并非草纸,而是果实的外衣,里面的果子,像一个一个的灯笼。不识它,这都要归功于我的孤陋寡闻,当即就偷笑自己一下。
水果摊主见我立在那里发呆,一脸笑意,问:“要不要买点?”我说:“这是什么果子?”摊主解释:“咱们农村沟谷地堰上,惯常长的一种爬蔓的姑娘果,像一个一个小灯笼,你仔细想一想,就在那花生和地瓜地里就有的,想起来了没?就是果实小得如豆如花生米,外皮包着一层薄膜那种,没想起来吗?”我仔细回忆,好象摊主描绘的,让我能有一点记忆的碎片,但吃那果的时候是没有的,因为大人们没叫我们吃过。摆摊的这一种姑娘果来自东北,是普通栽植的水果。
水果摊主从“草纸”中扒出一个果子,叫我尝一尝好不好吃,还别说,真甜,有种特别的味道,有种说不出来的香。
恰遇一位朋友,忙告诉发现姑娘果的新大陆,谁知朋友大笑我:“你不够丢人的,我儿子十年前就吃够了的东西,你才认识姑娘果!”我再一次对着自己的少见多怪而发笑。
吃水果,平常只是挑选本地那些瓜果梨枣,对外来的水果一向目不斜视,不关乎买得起买不起的问题,只关乎是否愿意发现新事物、接受新事物的事。
上班、回家,两点一线的生活轨迹,直接导致我对一些事物见识的局限,使自己的认知有慢半拍的感觉。慢半拍的状态似乎就要归功于那份专一、守旧的心态。这个逻辑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,但对于我来说一点儿也不牵强,就是这么回事。那一句“走万里路胜读十年书”,此刻真就显得意义重大。
提着姑娘果,想着走万里路,不知何时能实现的梦想把家回。茶几上放着笔墨纸砚,墨汁散发着幽幽的香,纸是浅米黄色的草纸。随意就把那姑娘果放在这种氛围之中了。惊奇地发现,果子的外衣颜色及柔软度,和草纸的颜色有点分不清。再扒出一个姑娘果尝,感觉已经找到了,果子的香味,后韵原来和一得阁的香有点相像。
我对姑娘果有点刮目相看了。赞许的是,姑娘果破败外衣里面裹着的,是珍贵的心,内秀的美,还有那份我行我素的生存状态。这正是我一直追求的。
再看一眼满大街生活的人群,有许许多多姑娘果一样品质的人们,他们朴素的外表,包裹的也正是一颗美丽的心。他们的优秀,也是不在平常显露的,要发现新大陆,真的还需要我们去发现,去接触,去交流。就像我发现姑娘果,走近它,品尝它,原来它很特别。
写于2009年10月13日清晨
评论